这两位将领比较特殊:一位“先授衔后授勋”一位“先授勋后授衔”
时间:2024-07-23  浏览次数:663

  1953年7月,原本计划在全军实行军衔制和勋章奖章制度,并要求全军有组织、有计划地完成授衔与授勋的准备工作。但是,由于当时军队组织编制没有确定下来,兵役法也一直没有颁布,所以人民解放军首次军衔制度与勋章奖章制度的实施时间被迫延期。

  直到1955年1月23日,《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和《关于颁发勋章奖章工作的指示》的发布,阐明了实行军衔和勋章奖章制度的目的、意义,并对评定授予的步骤和范围、评定的标准、批准的权限等问题,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当时,授衔和授勋的工作几乎同时展开,十大元帅十大将和部分在京将官,有功人员,在中南海授衔授勋。自1955年10月22日起,北京、南京、兰州、成都、广州、武汉、沉阳等七个地区也都分别举行典礼,为其他将级军官和有功人员授衔授勋。

  不过,这里面也有特殊例子,因为一些原因,他们的授衔和授衔工作并不是同时的,一位是“先授衔后授勋”,一位是“先授勋后授衔”,这两位开国将领都是谁呢?

  王建安,湖北黄安人,1907年11月生,早年给地主王少山放牛,因屡遭欺辱,在1924年10月放火烧掉王少山住宅后去武汉投军,更名建安,后来因为不满旧军队的恶习,1926年逃回家乡,召集60个穷兄弟建立农民武装,不久与中共黄安县地方组织取得联系,1927年入党,参加黄麻起义,由此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副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团政委、师政委、师长兼政委、军长兼政委,参加鄂豫苏区历次反围剿、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1936年入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历任八路军津浦支队指挥、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鲁中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兼参谋长、山东兵团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司令员。

  1949年4月,率部参加渡江战役,在苏皖浙三省交界的广德和长兴地区,围歼国民党军队10万余人。5月3日,率领部队攻占浙江省会杭州;5月4日,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军区司令,指挥解放全省并建立统一武装;1952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军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入朝参战。1954年因病回国,历任沉阳军区、济南军区、福州军区副司令员。

  55年,王建安因担任地方职务没有参与授衔,直到1956年改任军队职务时被授予上将军衔,赶上了1957年的第二批授勋,他成为全军唯一先授衔后授勋的上将。

  李聚奎,原名新喜,湖南安化蓝田人,1926年夏天,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当兵,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同年8月入党。曾任红一军团团长、师长,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后任八路军旅参谋长、抗日先遣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冀察热辽军区、西满军区、东北民主联军后勤司令部、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后勤司令部参谋长,第四野战军区后勤部第二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委、人命解放军区后勤学院院长等。

  1958年,李聚奎由石油部长改任后勤部部长,被授予上将军衔。因1957年,其被内定为回部队工作,所以在这一年的6月,给第二批人员授勋时,特批授予李聚奎三个一级勋章,他成为全军唯一先授勋后授衔的将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躺不平又卷不动请把这8本书翻烂!   下一篇:年后第一周这些会议值得关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