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气象局获悉,经过近一个月的漂移及业务调试,风云四号B星于3月5日成功接替风云四号A星,在东经105度的静止轨道上恢复业务服务。B星轨位调整后,监测范围进一步西移,能为更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服务,提供天气预报、防灾减灾救灾等所需数据。
作为我国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首发星,A星于2016年12月发射,设计寿命为7年,目前属于超期服役。该卫星定位为科研试验星,后又承担我国静止轨道气象观测业务,装载有先进的静止轨道辐射成像仪、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闪电成像仪和空间天气监测仪器包等载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静止轨道大气温湿度三维探测。
2018年5月8日,我国全部国家级气象业务平台完成风云二号到风云四号A星的业务切换,开创首颗试验星直接投入业务运行的先河。2022年1月,A星正式承担起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的值班任务。在台风、强对流、洪涝、火灾、火山喷发、干旱、高温等各类灾害监测评估中,它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目前,以A星为代表的风云家族,为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产品和天气服务。
B星是我国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首颗业务星,在继承A星技术状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大气变化识别精度、空间分辨率等有效载荷的观测性能,并新增了快速成像仪。该卫星于2021年6月发射升空,此前在东经133度开展监测业务服务。为更好地发挥卫星效益,按照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布局调整方案,今年2月1日,B星从东经133度起漂;2月19日,定点至东经105度,开展了半个月的业务调试。3月5日,B星正式接替A星,完成业务无缝交接。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运行控制室副主任郑旭东介绍,此次业务调整是基于对东经105度主业务位置观测的连续性考虑,由B星接替A星在新的轨道上开展监测业务服务。目前,B星星地系统运行良好,时空分辨率能达到1分钟、250米,技术性能较A星更优。轨位调整后,B星将在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中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
B星接替A星后,A星已于3月5日8时30分启动漂移,未来10余天,将从东经105度漂移至东经86.5度。郑旭东表示,下一阶段,A星及其地面系统仍将保持业务运行状态,逐步降低业务运行强度。
王德保透露,中心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河套合作区的区位优势,协同香港、面向全球,在河套合作区建设大湾区国创中心国际总部。
“主轴承的服役寿命与可靠性受到材料、设计、制造技术等多种关键因素制约,研制难度随尺寸增加而倍增。
为加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今年2月底,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郑仕标教授团队提出的“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研究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在辛锋看来,中央企业在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方面,拥有多方面独特优势。为深度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作用,不同领域中央企业持续探索,积淀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李国英介绍,2023年我国共计实施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分为防洪工程、供水工程、灌溉工程、水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4类。张玉卓用三个字概括了中央企业今年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高”,即高水平的协同;“质”,即质的有效提升;“量”,即量的合理增长。
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手术机器人、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近年来,数字医疗技术在疾病诊断、临床治疗和患者康复等领域不断开疆拓土,让健康服务更加优质可及。通过照片诊断眼部疾病、利用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脏……各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渐成为辅助医生诊断疾病的帮手。
贾少谦认为:“制造业减少碳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主战场,当下迫切需要培育壮大绿色创新主体,激发绿色转型活力。范飞建议,可根据区域绿色技术发展优势和应用需求,完善绿色技术交易机制,同时布局建设若干绿色技术交易平台,推动绿色技术成果转化。
“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是我国“双碳”战略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前置性的制度变革,不仅彻底打破了“能耗双控”对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能源化工产业的约束,而且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双碳”战略,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形成零碳经济竞争新优势。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为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明确了方向。
如今,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更强,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交通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更加高效,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发挥创新的源动力作用,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为了打造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树”,迫切需要加强原始创新,发展“从0到1”的根技术。
政府工作报告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
记者4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202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根据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940GWh,同比增长25%,行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开好今年的全国两会,乘高质量发展之势、集攻坚克难之智、汇团结奋斗之力,必将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