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我国各地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收获季。在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新林镇五星村,广袤田野上的玉米褪去青绿、染上金黄,一场特殊的玉米单产提升观摩会在此拉开帷幕。在中国农资・(赤峰)为农服务中心农技团队的全程指导下,2000亩采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示范田,在遭遇前期不利气候影响下,仍实现湿粮平均亩产1200公斤的好成绩。
“多亏了服务中心推广的新技术!”五星村党支部书记刘明难掩喜悦,他算了一笔“丰收账”:玉米密植技术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组合应用,预计今年亩均增产15%至20%,同时还能实现节水节肥25%至30%,既提产又增效。
记者从中农集团了解到,9月中旬以来,中农集团累计调度2万余家基层为农服务网点、1300余名服务人员坚守一线,以技术赋能、农机抢收、产销衔接等多举措,全方位保障秋粮稳产增收。
秋粮抢收,农机是关键“利器”。在安徽、湖北等秋收主战场,中农集团紧急调配1000余台套农机具,组建专业作业队伍,克服不利天气影响,与时间赛跑保障收获进度。
中国农资・(阜阳)为农服务中心在安徽阜阳颍东区正午镇的5800亩托管玉米地,由491块大小不均的零散地块组成——最大的300亩,最小的仅0.3亩,地块间最远距离达8公里。9月以来的持续降雨,让抢收工作迫在眉睫。阜阳为农服务中心迅速制定方案,按地理区位划分作业片区,反复优化收割路线台联合收割机组建抢收专班,抓住降雨间歇“见缝插针”开展作业。在及时科学的统筹下,农机转场时间较传统模式缩短15%,日均有效作业时长突破13小时,单日最高收割量达800亩。截至目前,已完成1700余亩玉米收割,占总面积的29%,预计10天内可实现全部收割,让农户“雨口夺粮”的焦虑转化为颗粒归仓的安心。
湖北襄阳峪山镇的3万亩水稻迎来丰收时,连续阴雨天气却让农户陷入两难:大型机械难以下地,收割进程受阻;已收获的稻谷无法晾晒,随时面临发芽霉变风险。
中国农资·(襄州)为农服务中心迅速启动应急机制:一方面协调5台收割机、13台拖拉机组建抢收突击队,在雨歇间隙全力推进收割,秉持“能收一亩是一亩”的原则,完成近千亩水稻抢收;另一方面联动烘干厂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优先、优惠的烘干服务,烘干设备24小时满负荷运转,日烘干量达120吨,快速降低湿谷水分。从田间收割到烘干入库,专人全程跟踪运输衔接,杜绝了稻谷霉变风险,守住了农户的“钱袋子”,让丰收的成色丝毫不减。
粮食作物抢收忙,经济作物产销两旺同样喜人。在江西赣州南康区大坪乡“中国农资”百亩百香果示范园,果农朱芳泉捧着饱满圆润的果实,笑容格外灿烂,“别家的果园都收尾了,我这还有4万斤果!中农农服帮我对接商超又搞直播拓销,中秋前商超订单排着队,直播还能卖全国,今年这丰收节甜到心里了!”
今年,赣州地区百香果受气候影响,第一批果遭遇“炸花”减产,而“中国农资”示范园凭借“技术赋能+产销对接”实现逆势增收。第一批果单产达1500斤,成为市场“稀缺货源”,加之口感出众带来高复购率,日均供货量稳定在2000斤。
朱芳泉满怀信心地说,未来计划依托中农农服的技术与服务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同时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参与,让“百香果甜”变成更多人的“丰收甜”。
从粮食作物的“抢收保供”到经济作物的“技销联动”,中农集团始终以农户需求为导向,将丰收稳稳锁在粮仓、实实在在装进口袋。
“目前,安徽、江西、湖北等地的中国农资・为农服务中心已完成秋粮收获作业近5万亩,烘干、打捆及后续整地工作正有序推进。”中农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公司已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各类农技培训会1.3万余场。下一步,还将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精准指导秋播秋种,持续发力筑牢粮食安全屏障,全力以赴保障全年粮食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