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游客来到贵州遵义会议会址感受红色文化,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图为游客在遵义会议陈列馆参观游览。 新华社记者 杨楹/摄
89年前,贵州遵义,中国共产党人在最危急关头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策略,实现从挫折中奋起的“伟大转折”。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指出,“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记者在遵义采访中了解到,围绕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等,遵义有近百处纪念馆、烈士陵园、战斗遗址,这些红色遗址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娄山关等重点红色旅游景区还成立了专门的文物管理所。近年来,遵义市充分利用这些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建立一批法治文化阵地,推动形成一批区域性红色法治文化集群,红色法治文化在这里亮了起来、立了起来、活了起来。
聆听历史回响,做文化传承践行者,在发掘、研究、保护共和国红色法治文化,探索红色文化与法治文化融合发展方面,遵义走出了新路径。
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遵义段,记者看到,数以千计的游客正有序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自开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来,这座见证1935年遵义会议情景的二层小楼焕发了生机,正在以更好的参观体验向游客讲述长征途中的伟大转折。
走进遵义会议纪念馆,穿过宽阔的回廊和精致的转角楼梯,登上二楼,在遵义会议会议室,十多把椅子紧凑摆放在一张长木桌周围,桌下放着一个火盆。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这里召开,集中解决迫在眉睫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该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参观时指出,遵义会议作为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强调,要“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咬定目标、勇往直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采访中记者获悉,近年来,遵义会议纪念馆进一步巩固扩大在全国范围内从事长征和遵义会议史实研究、文物保护等方面的特殊地位和重大作用,取得了显着成果。同时,还致力于全面升级改造遵义会议纪念体系建设,先后增设《历史抉择——毛泽东及张闻天、王稼祥在遵义会议前后》等10多个专题展览,进一步深化长征及遵义会议史实和文献研究,深挖拓展红色文化资源,用好科技手段,为遵义会议陈列馆赋予观赏体验新元素,促进红色教育走向生动,彰显了红色文化的魅力,更好传承红色基因。
遵义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谢娟表示,遵义不但有遵义会议会址、红军长征纪念馆等革命历史的重要场所,还有许多革命英雄纪念碑和革命文化遗址,如毛泽东同志旧居、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等,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承载着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辉,还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所展示的内容和文化内涵,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革命历史,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从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精神风貌。
遵义市文化旅游局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每年都有郑州、西安、济南、上海等地的中小学生来到遵义,开展重走长征路、红色研学等活动,也有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来到遵义参加培训和考察。对此,遵义对中小学生开展以“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党史教育,对党员干部群众开展“红色遵义”宣讲,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并设计富有课程属性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将绿色生态、三线精神、非遗民俗文化体验融入研学实践和教育活动中,使游客深切感知感受遵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接受红色文化洗礼。
为保护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弘扬长征精神,记者获悉,沿着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红军四渡赤水所在地这条红色线路,遵义市还打造了“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示范带,做到了“法治文化与旅游文化融合,法治与德治共进”,“法治之花”开遍红色文化村寨。
对此,《遵义市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中明确规定:“加强红色法治文化的保护、宣传和传承……建设一批具有遵义特色的红色法治文化主题教育基地,打造一批具有红色法治文化的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记者了解到,在“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过程中,遵义把“五民主·三公开”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把法治文化建设与红色文化、旅游文化有机融合,让村(居)民和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德治的熏陶。
对此,谢娟表示,为讲好遵义红色故事,遵义市法学会将在法学研究、法治宣传、融入基层社会治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建设、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不断提升履职能力,自觉服务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服务法治实践,在全面推动遵义市法学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通过弘扬红色法治文化,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若善治,须先有良法。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加强红色文化遗址、遗存和实物保护,遵义市及时启动了条例立法工作,为保护传承红色文化提供制度保障。
在《遵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记者看到,立法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遵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赓续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遵义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条例》共六章五十三条,对加强遵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赓续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条例》将红色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作为重要内容。例如,《条例》第二条规定:“遵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对象是以长征红色文化为核心,兼具黔北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等。”第十四条进一步规定:以遵义会议为代表的革命纪念地体系,包括战斗遗址、名人住居、重要会议会址、红军长征行军路线等红色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
记者注意到,除对保护对象、保护措施作出明确外,《条例》还对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保护相衔接、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等作出规定,明确禁止歪曲、虚构、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革命先辈和模范人物的事迹,禁止从事有损革命烈士纪念设施环境氛围的活动。
记者了解到,《条例》实施以来,遵义市中心城区各类不文明行为大为减少,城市环境面貌明显改善,整体形象不断提升,“遵道行义,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深入人心。对此,遵义市一位退休干部告诉记者,“这里的‘红’看得见、摸得着,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
遵义市另一部涉及红色资源保护的地方性法规——《遵义市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条例》,也设专章对“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作出规定,使位于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红军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有法可依。
对此,遵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何薇表示,立法守护红色资源只是第一步,以后将加强对《遵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遵义市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跟踪监督,推动守好红色血脉、用好红色资源,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持续为遵义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1935年1月29日,红军分三路从猿猴场(今元厚镇)、土城南北地区西渡赤水河,向四川省古蔺、叙永地区前进。
如今,赤水河水依然静静流淌,但河畔早已不是旧时模样。在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元厚镇“红军渡”,记者看到,“红军渡”前的广场,红色地面上整齐排列着五角星,在毛泽东同志手书体镌刻的“红军渡”三个大字的纪念碑旁,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正来此寻访红色足迹,感悟再出发的力量。
赤水河依畔而下,是丙安古镇。记者看到,丙安红一军团陈列馆紧靠赤习公路,在拥有油画般的山水风光的赤水河畔,山路弯弯、瀑布流泉、红石林立,放慢脚步,这里处处散落着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遗迹。
赤水市因势利导,依托“四渡赤水”河谷路段,打造了100里法治文化示范带;运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丙安古镇自行车道驿站,打造了集书法、宣法、弘法为一体的法治文化阵地;运用宝源乡梯田风光打造了“法治小道”,并沿两河口大瀑布景区打造“法治景区”,建立赤水市宪法教育基地等,使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幸福感不断增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进行红色法治文化的宣传教育中,遵义市法学会成了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去年以来,遵义市组织开展“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律七进”等系列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00余名法律工作者开展了180余场法治宣讲活动。同时,遵义市法学会还遴选出一批法官、检察官、民警、律师等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士成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使大量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及时有效化解。
这些活跃在基层的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们,正在用不同方式诠释着红色法治文化的内涵,推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建立完善并实际运用,推动法学会会员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服务更高水平平安遵义、法治遵义建设,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