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年即将过去,其中的酸甜苦辣,都揉进一年的日子里,个中滋味,你我自知。不管其中多少心绪,过去的一年终将成为过去,新的一年也将如约而至。
傍晚时分,入冬的第一场雪从天穹悄悄飘落下来,轻盈的雪花在路灯的光影里舞动着,随着夜色渐暗,纷飞的雪花和渐浓的年味充满了城市的每个角落……
远在老家的亲朋好友,或电话或微信问起:今年过年回来吗?我也只是回复:看情况吧!而自知因为各种羁绊,今年是不能回老家了的。
小时候,孩子们放寒假比较早。我从放假开始就数着天数等待着新年到来。过年不只是有好美食解馋,有新衣可穿,有各式炮竹可放,有亲戚可相见,更主要的是自己向期盼长成无所不能的“男子汉”更近了一步!
腊月初八前,父亲从“五天集”(五天一次集市)回来,从褡裢的前袋子里一样一样掏出来——大米、小米、红枣、莲子、花生和各种我认不清楚的豆类,摆放在八仙桌上,五颜六色,煞是好看。我知道这些都是做“腊八粥”的食材。父亲又从褡裢的后袋子里提出一大串肥肥胖胖的红皮蒜,大蒜被编成“麻花辫”的样子,蒜头紧凑地挨挤着,像一串紫红色的小灯笼。
“腊八”的前一天晚上,母亲就开始淘米洗豆,把各色米黍搭配好,泡到面盆里,上面整齐地盖上一块新的“笼布”。早晨,我被厨屋飘来的香气叫醒,麻利地洗漱后,一家人围坐在灶台旁,喝着暖心的“腊八粥”,真是香甜!
饭后,一家人围坐在“蜂窝煤炉”旁,身前放一个箩筐和一个簸箕,开始小心地剥蒜瓣,准备腌制“腊八蒜”。之所以小心地剥,是因为破皮的蒜瓣腌制过程中容易坏掉。母亲把完整的蒜瓣精心挑选后,装进早就洗净的大口透明玻璃瓶子里,然后倒满老陈醋,在瓶口先压上两层“塑料纸”,再用瓶盖盖紧,放在贴有窗花的窗台上。母亲说:等腌好了,过年就着饺子吃,一年里会无病无灾。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就天天透过玻璃,看着瓶里的蒜瓣一天一天神奇慢慢地变绿,像守护着长生不老仙丹一样,盼望着早点能够吃到嘴里。这年味也就在这等待中慢慢地浸染开来……
腊月二十三,北方的小年,这天是一定吃饺子的。一大早母亲和姐姐就忙碌着和面、剁馅、擦拭“扦子”(一种放饺子用的厨具)等。我和父亲也帮不了什么大忙,只是把水缸挑满水,把烧火的柴火准备好。传说这天是灶王爷上见玉皇大帝汇报一年工作的日子。饺子出锅后,先在门外敬天,再把饺子筷子恭恭敬敬放在灶台内侧,请灶王爷享用。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然后一家人才坐下来,就着甜甜的“腊八蒜”开始吃饺子。母亲一再嘱咐我们吃饭的时候要少说话、说吉利话,不要惊吵到灶王爷。吃过小年的饺子,这新年算是正式开场啦!
腊月二十四、二十五大扫除,接玉皇;二十六、二十七蒸馒头、包子;二十八炸鱼、炸藕合、炸香椿、炸油香、炸丸子;腊月二十九炖大肉。每一天大人们都是辛苦而快乐地忙碌着,村子的上空到处弥漫着诱人的香气。
大年三十,除夕夜。上午祭祖,正房八仙桌后的墙壁上挂家堂,在条几上摆上鸡鸭、油炸物、糕点和水果等祭品,并在香炉里恭恭敬敬地点上香。接下来是贴春联,粮囤上也贴上“五谷丰登”等字,猪圈的栅栏门也贴上“六畜兴旺”。中午吃饭时,把家族老的少的都请到家里来,一人一碗猪肉豆腐粉条白菜,家境好的多做两个菜,几个分过家的兄弟都围坐在老人身边一起吃团圆饭,说说一年的收成,讲讲来年的打算。下午女人们一起包饺子,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掌灯时分,男人们到大街上烧起香纸放起鞭炮请家堂,请过世的先人回家过年。晚上聊天守岁,夜晚是一夜不关大门,只是门槛上放一细木棍或秫秸,到现在我也不懂其中的用意。零点刚到,家家响起震耳欲聋的爆竹声,新年到来了!
初一早早起床煮饺子,这天是不能拉风箱的,用早早选好的干燥柴草把饺子煮好。先上供到先祖的排位前,然后晚辈给长辈磕头后才能吃饺子。早饭过后,同辈分的聚在一起,年轻人先出门拜年。按亲疏近远,先五服内开始拜起,拜完五服内的再去村邻家拜年。一个家族同辈人拜年的队伍越长,说明这个家族越兴旺,越令人羡慕。当年我们堂兄弟十一个人,从大到小一路排开去拜年,老大进了别人家的正房,最小的一个还没有进院子,家族的兴旺着实让村里人羡慕不已。
初二开始走亲访友,顺序上是姥姥舅舅家、姑亲娘姨家、岳父丈人家,初六后会朋友。热热闹闹到了正月十五,锣鼓喧天闹元宵节、舞龙灯,再次把年味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正月十六后,陆续就有人赶着马牛车去田里忙春耕,年味也在一声声吆喝中散落在泥土里……远处早春的山坡上,孩子们牵着风筝向前飞跑着,内心里又开始了对来年的期盼!
【作者简介】戈止,男,汉族,山东省齐河县人,曾在空降兵部队从事政治工作多年,空军中校军衔,近年转业到地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