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黄龙县融媒体中心开设专栏《走过2023》,全方位多角度反映过去一年全县干部群众勠力同心、锐意进取、踔厉奋发,取得的非凡成就和宝贵经验,展示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推动黄龙高质量发展。
坚持深挖文化内涵,打造“印象黄龙”系列常态化演艺,共计演出262场次,举办各类文艺晚会20余场次。
开展流动图书“五进”活动,顺利完成全国第七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免费开放各类文博场馆。
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完成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任务;新安装文物安全监控系统,对全县25处重点文物保护点进行拉网式安全巡查并加强日常管护。
修缮了澄合战役指挥所旧址,并对旧址崖体做了安全处理;邀请专业团队完成魏长城遗址抢险加固工作;黄龙花石崖石窟保护修缮工程项目方案已通过省文物局评审。
做好非遗传承文章,推进我县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圆满完成年度非遗项目普查任务。目前,全县非遗保护名录共涉及10类123项,其中省级4项、市级26项、县级93项。
组织开展非遗专家培训会和非遗“七进”活动;完成“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
组织参加“黄河记忆”—2023年黄河非遗大展活动,黄龙根艺、连翘茶、黄龙山药香制作技艺等在活动现场频频吸睛。
首届“全民阅读诵经典,跟着诗词游黄龙”诵读比赛等多项大型文旅活动,通过活动打造文旅“热点”,为黄龙“引流”。
主动“走出去”,线上线下宣传推介,争取“出镜”“出圈”。线上,不断丰富形式内容,做精做细宣传推介,整合“延安黄龙文旅”“龙娃小导游”官方微信公众号、“黄龙文小旅”抖音账号积极开展网络宣传;线下,新设计编印黄龙县旅游手绘地图、旅游折页等系列文旅宣传资料,在全县各景区、酒店以及西安多个旅行社进行投放,多渠道、多方位宣传展示黄龙特质,持续打造黄龙文旅品牌。
组织参加了深圳文博会、黄龙全域旅游暨休闲体育赛事延安新闻发布会、“延锡有礼·惠游圣地”延安文化旅游无锡推介会、第十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与2023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杨凌农高会、“黄河记忆”—2023黄河非遗大展活动、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各类省市节会,全面展示黄龙文旅特色,吸引游客和各类投资企业。
承办了全市文化旅游重点领域舆情管理培训班、全市文化人才支持计划工作者专项培训班等市级文旅培训。
多维度提升,全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实施黄龙山国家AAAA级景区收费运营,增设票务系统,实现黄龙山景区托管运营。开展创星评级,指导黄龙香薰系列旅游商品参加省级、国家级旅游商品大赛荣获铜奖;指导黄龙宾馆、锦泽窑洞宾馆成功申报为三星级旅游饭店;指导瓦子街树顶漫步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景区。
全方位保障,做好景区设施完善维护。蔡家川康养基地、树顶漫步两地旅游公厕建成投用;黄龙县无量山景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绿化美化工程完工;无量山居对外开放运营;项目争取效果明显,全力铸就高品质文旅全业态。
坚持完善以康养度假为主线,科普研学、休闲体育、绿色培训为支撑的“四大板块”全域旅游新格局。截至12月底,县内外研学活动已顺利完成35期,参与人数达9400余人次。举办各类休闲体育赛事26场次,参与人数12000余人次;开展绿色培训134期,参训学员7000余人次。同时,明确“全季旅游”思路,围绕“春赏山花夏避暑,秋观红叶冬玩雪”开展季节性文旅活动,补齐淡季旅游短板,实现全域旅游、全季旅游。
在落实2022年旅游产业各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出台了《2023年黄龙县旅游产业发展贴息贷款实施办法(试行)》《2023年旅游产业奖补办法(试行)》,吸引撬动诸多企业、社会资本聚焦旅游六大要素,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不断出新招、聚人才、上项目;新制定《黄龙县旅游民宿管理办法(试行)》,并同步制定《黄龙县农家乐改造提升方案(试行)》,从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两方面入手改造,切实提升特色农家乐服务水平。
在重要时间节点、法定节假日开展文旅市场安全专项检查,截至目前,累计出动执法人员506人次,检查场所183家次。组织开展“护苗绿书签”及网络安全课进校园等活动,发放“绿书签”1000余份。举办“童心向党,童梦飞扬”2023“护苗”文艺宣传活动,建立“护苗”工作站7个,全面加强文旅市场安全监管,营造稳定有序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