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都区仙渡乡:乡贤助乡兴激发新活力
时间:2023-12-22  浏览次数:663

  清风拂过山岗,乡边静沐暖阳。冬日里的丽水市莲都区仙渡乡,处处充斥着热火朝天的烟火气息。甘薯产业园内,村民们忙忙碌碌,制作着香甜的番薯干;桃花岭骑行驿站边,停着帅气迷人的机车,各路骑行达人在此小憩,品着咖啡,吃着地瓜;太山露营基地中,市民三三两两欢笑拍照,共赴一场草坪烧烤……

  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红色乡镇,当下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作为勇于担当“山村伯乐”的前行人,仙渡乡以丰富的红色资源、生态资源为依托,以旅游富民为使命,以“两进两回”行动为载体,积极用好原乡人、引育归乡人、吸引新乡人,调动凝聚乡贤资源,挖掘乡村深藏价值,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激活山区乡村致富新引擎。

  秋冬季节,正值番薯的收获时间。走进仙渡乡葛畈村的甘薯加工厂内,工人们正在将“糖化”的番薯进行清洗、削皮、蒸晒、烘烤……空气中弥漫着香甜的味道。“做完这一季番薯干,大约有2万多元的收入,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既方便,又开心。”葛畈村村民陈大伯笑得合不拢嘴,又利索地削好了几个番薯。

  2022年,黄金武带着中农智康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仙渡乡,成为一名真正投资仙渡、发展仙渡的“新乡贤”,随后建成了莲都区唯一一家甘薯加工厂,打造了一条准自动化加工流水线。仙渡乡积极探索农企发展新模式,建立“加工企业+强村公司+合伙人+农户”甘薯统购统收机制,“我们以高价收购当地农户的番薯,投产以来,企业加工番薯达到了500万斤,产值突破1000万元,甚至解决了100多位村民就业问题。”黄金武介绍说。

  引回新乡贤、建立统购统收机制只是仙渡做大做强产业,打造“苗种产学研游”地瓜全产业链条的其中一环。

  为了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种植意愿,保证产业发展的基础,仙渡乡采购了数十万株“浙薯13”甘薯苗,免费派发给乡里甘薯种植户,建设甘薯标准化种植基地,出台地瓜种植补贴政策,给予农户补助。

  种得多,自然也要种得好。仙渡乡“唤”来国家级甘薯专家及其团队多次深入生产一线,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为甘薯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此外,还与浙江大学等院校建立农业“双强”领域合作,建立高校实践教育基地、技术培训基地、甘薯示范基地,引进品种番薯等。

  如何将红薯的藤蔓伸向四面八方,提能升级“地瓜经济”?仙渡乡建设甘薯基地,形成品类齐全、样式各异的甘薯产业科普基地;建成集生产、科普、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甘薯公园”……浙大选调生思政教育实践平台、浙江农林大学薯类所甘薯种植实践教育基地相继落户仙渡,陆续组织学生到仙渡开展研学活动。同时,仙渡通过“传统营销+电商带货+项目活动”多线推广,围绕地瓜产业发展,举办桃花节、桃薯节、年货节等民俗活动,昔日的小山村游客接踵而至,本地特色薯干、薯粉、薯片,成了许多游客的年货清单。小甘薯撬起了产业发展的“大杠杆”,仙渡以生态农业、品质农业、特色农业为基础,串联仙渡乡文旅资源、产业资源、非遗资源,实现红绿金融合发展。

  穿越过绿水青山,仙渡乡桃花岭文明公路驿站赫然出现在眼前。公路驿站外,各式各色的机车整齐排列,干净利落的自行车依次停靠,机车发烧友三三两两喝着咖啡,自行车骑友们吃着地瓜补充体力……“这里已经成了丽水骑友圈里的网红打卡点了,我这周也来了很多次。”刚刚停好机车的市民胡先生说。

  桃花岭驿站地处仙渡乡滴水岩村,位于莲都和缙云的交界处,距离市区只有21公里。“开业不到三个月,客流量就达到了15000人次,全国各地的骑友都会来打卡。”桃隐咖啡馆(桃花岭驿站)的主理人陈郁介绍道。

  在仙渡乡滴水岩村,当地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作物种植,年人均收益仅有1至2万元。经过仙渡乡乡贤的积极引荐,桃花岭驿站与滴水岩村合作,以房租押金、抽成及雇佣村民提供工作等方式,为当地村民带来经济收益。“以前这些房子都是闲置的,现在我们把营业额的5%提成给滴水岩村集体。”除了咖啡驿站,陈郁还同时管理着滴水岩村的草坪公园。村民们看着每周不断的游客,更加坚定了共同发展的愿景。

  在莲都北部山区有条重要环线通道,名为“滴双线”,该线路串起了仙渡乡的滴水岩、南源、皂树、葛畈、何金富几个行政村,桃花岭文明公路驿站便位于仙渡乡滴双线的起点。通过骑行产业的链接,当地农家乐、露营基地、旅行社等资源共享得以激活,骑行经济预计能够为仙渡乡带来数百万元的创收。

  作为莲都区唯一所有行政村都是革命老区村的乡镇,滴双线还链接着仙渡乡内的北乡革命纪念馆、红色体验中心、红色古街、和合起义展示馆等红色资源。仙渡乡与至逸文旅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深挖红色遗迹24处,并打造了提线木偶讲述红色故事、定向运动体验革命风云、指尖迭绕共绘百年画卷等系列全新场景文旅体验产品,推出“七个一”红色精品一日线路、“学在仙渡”红色党史研学一日游产品、红色疗休养精品线路。

  近几年,仙渡乡将旅游与红色、民俗、非遗、运动等深度融合,有力地提升仙渡乡乡村旅游的品质和品位。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并通过农村公路“微改造”“精提升”的加持,今年以来,仙渡乡累计接待党建、团建、研学团队160余个,各级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等25000余人次。吸引游客50000余人次,旅游业务收入突破320万元。

  从丽水市区出发,经过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便来到海拔840米的仙渡乡太山村红色之家农家乐露营基地,“日出、云海、雾凇,这里就是我心中的‘世外桃源’。”刚到露营基地,游客范女士就开始搭起帐篷,围炉煮茶。

  “一年前的太山村其实鲜为人知,甚至快成为‘空心村’了。”该露营基地负责人富慧娅介绍,她是太山本村人,2022年,她对传统农家乐进行改造升级,打造出总面积近400平方米的露营基地,并研究用户习惯、拍摄宣传照片,通过年轻人爱用的社交媒体展开宣传。开业仅三个月,营收便超五万元,最火爆的时候要提前两周预订。“我希望把新思想、新风格都带回来,让我们的村子越来越好。”富慧娅说,如今,仙渡太山露营基地已接待游客数千人,带动村民就业,增收超20余万元。

  从整村搬迁,到一个村两户人,再到现如今每周接待游客近200人,太山村恢复了昔日的热闹时光,成为城市人追逐的诗与远方。

  太山村的故事只是仙渡乡的一个缩影。革命老区、偏远乡镇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键的破局点是寻找“乡村合伙人”。仙渡乡启动乡村CTO技能人才招募计划,通过“发布一批合作项目、吸引一批青年创客、形成一批共富成果”,持续营造良好的乡村技能人才发展环境,培育更多新业态。也正因如此,归乡创业的番薯大王黄金武、匠心独具的修复大师林森、机车一族的驿站大佬陈郁、化身农村文旅运营主理人的斜杠青年雷冰帆、太山之巅的网红大咖富慧娅……一位位新乡贤接踵而来,在此大展拳脚,给老区灌入了年轻气息,给乡村带来了时尚活力。

  同时,乡村发展不能光凭“单打独斗”,也要外部力量“搭把手”,塑造属于自己的“流量体质”,为乡村经济持续“引流”。为此,仙渡乡链接企业,让沉睡资源“活起来”,持续释放资金红利。

  现在,仙渡乡大力推进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向禾迈公司流转闲置园地千余亩,建设完成公建房屋顶分布式光伏,通过光伏发电每月为乡强村公司增收超1万元。借助国企之力,与宁波联安、丽汽集团等4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涉及养老服务、文旅度假、甘薯种植等相关业态,计划投资金额3000万元。这些项目预计会带动周边上百人就业,实打实地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

  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干。仙渡乡党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仙渡乡将谋划打造更优质的“合伙人”项目,吸引更多能人加入“合伙人”队伍,激发“合伙人”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赋能乡村振兴,聚力打造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升级版”。




上一篇:重庆市云阳乡镇概览——红狮镇   下一篇: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全力协调向地震灾区调运生活类救灾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