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高新区等5个国家级园区蓬勃发展,中电软件园等数十个“精品”产业园区拔节生长,湖南湘江新区以全省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8%的GDP。
如何用尽可能少的土地,创造更大的价值,这考验着一座城市集约用地的智慧。新区找到的答案是——“精明增长”。
当土地保护利用跟“精明”挂钩又会擦出怎样火花呢?新区的思路是——打好精细管理“铁算盘”,念好降本增效“节约经”,发挥亩均效益“指挥棒”,最终赢得“金效益”。
摒弃增量依赖,致力于存量挖潜、提升、盘活、做精。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用地综合效能跃升,新区1200亩广袤土地上,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愈发亮眼。
在“一张图”上,新区一块块储备用地星罗棋布,智慧管理平台全天候“站岗”,真正实现“想看哪里,就点哪里”。
这是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系统打造的存量土地一张图数据库。这张图实现了与新区2023年数字正射影像图、规划数据等自然资源管理数据的“迭加”,并根据片区、土地用途、所辖街道进行分类,让储备地管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
借助智慧多规审批系统,新区了制定存量土地数据实时更新方案,将土地审批数据与存量土地数据进行了严格挂钩。“完成了土地收回、征地手续的土地,在审批阶段由经办人实时上图,纳入存量土地范围。完成土地划拨、出让(含招拍挂、协议出让)手续的土地,在审批阶段由经办人实时从存量土地数据库中剔除,真正建立了存量土地数据实时更新机制。” 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权益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包括岳麓山大科城、岳麓高新区等有关招商引资部门(单位)都从登录“这张图”,实时了解已拆已征、拆而未征、征而未批等各类土地情况,共享共用存量土地数据。
在“数智”赋能之下,在新区买地,也能像“淘宝”购物一样方便。2023年新区“土地超市”上线,收纳了新区存量土地超300宗,企业可实现线上“一站式”看地、选地、买地。与此同时,新区还建立超200家开发商的资源库,不断扩大“朋友圈”,了解各类企业用地需求,同时为投资者提供‘一对一’的跟踪服务,从地块推介、投资洽谈、合同签订到项目落地全程服务。
翻开新区土地招商“成绩单”,一组数据充分证实了打好土地精细管理“铁算盘”的成效。截至目前,湘江新区已挂牌出让地块20宗,总面积1124亩,预计总成交金额45亿元。从出让地块数量、面积及金额来看,新区在全省、全市均处于领先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28日,时隔四年再有外地房企(四川邦泰)在新区拿地,观沙岭7号地块由厦门建发以8.8亿元,溢价5%成交,为今年全市首宗溢价地块。
“我们希望用精益的管理、创新的方法、实干的姿态,助力新区的土地焕发出最大价值。”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要负责人表示。
在青山路和尖山路交汇处,一座独具“北斗”特色的产业园区蔚然崛起。园区设计6栋高层厂房,均配置载重1.6T的货梯,打造了集生产、研发、试验功能于一体的厂房。至此,“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集成上下游产业链,也充分发挥产业就近协同效应。
传统开发模式基本不管项目大小将土地出让给各企业,由其自行建设,土地浪费严重,加上企业投资分散性强,不仅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增加政府投入,还会影响园区整体规划、整体风貌和长期发展。
“以湖南省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园为例,该项目用地面积约108亩,可容纳200—300户左右企业,大大降低了招商成本。而如果采取单独供应土地方式,200—300户企业则需要土地3000-6000亩。”湖南省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园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工业上楼”,切实提升土地利用率和产业承载力。
立足有限的土地资源,新区积极探索地上空间的利用,鼓励多层、高层标准厂房建设,积极引进能在多层标准厂房生产的工业项目,使更多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入驻园区,共享园区内完善的配套服务和产业优惠政策,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不仅从源头节约了土地资源,更为园区产业集聚发展奠定了基础。
要提起园区集中共享配套模式,长沙信息产业园是绕不开的一个亮点。在长沙信息产业园,按照企业生产用地面积的7%-10%集中建设员工食堂及活动中心等,企业可根据需要按成本价租赁配套设施。此外,园区还对企业各时段的闲置厂房和配套设施进行招商,采取租赁等形式吸纳新项目。这种公共配套设施集中建设、共同分享的模式不仅减少了重复建设带来的土地资源浪费,而且融洽了园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从湘江北到麓山南,从岳麓大道到桐梓坡,中电软件园、军民融合产业园、湘江智谷·智能网联产业园、湖南省检验检测特色产业园、联东U谷·长沙国际企业港、中建智慧谷、麓谷软件园、麓谷国际工业园、麓谷国际医疗器械产业园、麓谷企业广场等一座座突飞猛进、快速发展的产业园区,为新区土地集约利用上作出了最生动的注解。
粗放式模式、低效企业的发展环境、生存空间已变得日益窘迫。对此,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新区早有警觉,一方面招大引强,做大增量,扩大提升亩产效益的企业梯队;另一方面,盘活存量,推动产业智能化和智能产业化,培育新增长点,扶持和鼓励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在提升亩均效益方面,新区多措并举:坚持“标准地”改革与亩均效益评价联动推行,将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招商协议内容,纳入产业用地招拍挂出让条件,刚性约束企业的圈地行为;盘活“僵尸”企业、依法收回闲置土地,也成为保证“亩均效益”的重要手段;通过综合评价和差别化配置,新区瞄准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和优质企业集聚新区、扎根新区。
2023年,新区全面实行工业用地亩均效益评价,园区亩均税收达30.5万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6万元。
要持续“向存量要增量”,科技赋能这件“法宝”也不容忽视。比如,新区积极鼓励和推动企业数智转型升级,实现高效生产。
在新区中联智慧产业城,100米的距离,从一块钢板变为一台整装挖掘机,“智慧”奇迹在这里上演。这里是全球唯一一个实现从备料、焊接、机加、涂装、装配到调试的挖掘机全流程数字化制造工厂,也是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工厂之一。
中联重科工程师介绍,通过启动“产品4.0”模式,抢占工业互联网先机,中联重科完成了数字化转型,先后推出400多款智能化产品,销售贡献率超过90%。
近年来,大大小小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会屡见不鲜,旨在促进企业数字化供需精准匹配,推动新区企业广泛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更低的投入,更大的产出,赋能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战略管理思维加强区域统筹,新区充分发挥市场、政府等各方优势,精准调控工业用地配置规模与结构,以土地为媒,促进资本、技术、劳动力等重要生产要素有序流动。2023年,新区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如今,随着一批产业链、价值链高端项目陆续落户新区,智能制造持续深入推进,新区经济正持续走向“精明增长”的新路径。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如何管理好、利用好丰富的土地资源,新区不断探索更精准的规划、更精明的增长、更精细的治理,奏响把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势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