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部署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引导在村农民和在外老乡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下乡,汇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力量。
当下,在时代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回到家乡创业,通过做民宿、卖特产、乡村运营师等,在乡村贡献自己的力量。青年回到乡村打拼,在实现自身梦想的同时,也带动乡亲们就业致富。青年的回归,强化了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也让乡村的未来更有希望。他们的创业故事对当下青年具有启迪意义。
以文化为支撑,抓住“乡愁流量”,短视频中也有“诗和远方”。这些年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制作短视频成为一种新潮。今年28岁的蔡明明是栾川县狮子庙镇许沟村人,十几年前,他走出大山,外出打工,在外漂泊。每次回乡,蔡明明都会随手拍摄发布家乡风土人情的短视频,唤起大家的乡土记忆,获得了众多网友点赞。“我就想,能不能抓住‘乡愁流量’,帮乡亲们带点货?”蔡明明说。许沟村地处伏牛山脉,海拔高、土质好,适宜鸡头黄精种植。2021年,蔡明明返乡创办了食品加工厂,生产黄精茶、黑芝麻丸等家乡特色产品。为了打开销路,他对接电商团队,开展直播带货。随着每月订单稳步增加,加工厂带动了周边农户发展黄精种植与初加工,帮助村民在家门口有事干、有钱赚。利用自身优势,抓拍乡村美丽瞬间,成为乡村振兴的“好风景”。扎根沃土,用脚步丈量乡村,用镜头捕捉生活,当下中国特别需要这样的“闪光青年”。
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留住记忆中的乡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游、生态游、亲子游等应运而生。如何找准这个结合点,做大做强民宿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必答题。“95后”高浩振是新安县南李村镇人,从部队转业后,他回到家乡,建起了全镇唯一一家民宿。高浩振引进专业运营团队,采用现代设计对土窑洞和闲置老宅进行改造,还起了个古朴别致的名字——“黄土泊”。民宿只是开始,高浩振建起大鲵繁殖基地,专注生态种养,让游客吃得好、留得住。商机就在眼前,贵在用心发现。乡村要振兴,文旅要先行。如今城里人开始向往返璞归真的生活,围绕着民宿做文章,定能前途无限,受益多多。
赓续传统文化基因,增强历史认知,让古老的乡村富含人文气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在泱泱华夏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本着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注重挖掘古老建筑的价值,也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石彩芳是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人,曾在外工作多年。在得知家乡栾川县向全国招募乡村运营人才后,便下定决心返乡创业。栾川县潭头镇大王庙村是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以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而名扬乡里。在石彩芳看来,大王庙厚重的乡村文化就是为研学基地量身定制的。2022年,她签约成为这里的乡村运营师,将闲置小学改造成研学基地;流转土地作为研学实践基地,开展农事体验课程,吸引越来越多游客来到这里。与此同时,石彩芳对村子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改造闲置房屋,招募创业青年,打造四合院高端民宿,建设仿古商业街,带动村民开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并进行品牌化经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创业贵在用心发现,善于捕捉商机。古老的院落,纯朴的民风,在有心人的精心打造下定能焕发生机,成为乡村振兴的经济增长点。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人才要先行。找准“结合点”,乡村也有青年人的“诗和远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的现代化首先是农业的现代化。中国的未来在农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很重,只有把农业搞上去,我们离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才会越来越近。而回乡返乡青年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用好这股新生力量,中国的现代化就会指日可待。(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