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毛主席应赫鲁晓夫所请,率领军事代表团前往苏联访问,期间毛主席参加了“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及各种会议,行程安排的十分紧密。期间赫鲁晓夫邀请毛主席观看一部电影,毛主席看后大受震撼,回国后安排了一项秘密任务。
1957年,毛主席率领代表团访苏,11月2日,一架“图104”飞机在伏努科沃机场降落。此时赫鲁晓夫早已在此恭候,注视着缓缓走下舷梯的毛主席,毛主席则对着人群招手。看着毛主席即将走下舷梯,赫鲁晓夫恭敬地伸出双手,等待毛主席的握手。
毛主席庄严走下舷梯,面上挂着友好而深沉的微笑,只伸出了一只手,当两人靠近时,毛主席另一只手搭在赫鲁晓夫的肩上,两人热情地拥抱在一起。两人拥抱在一起的姿势,毛主席更像是位兄长,尽管国家关系中我们尊称苏联“老大哥”。
随后,毛主席与赫鲁晓夫参加了“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及一些重要会议。在两人交谈中,容易情绪化的赫鲁晓夫,高兴时总喜欢“滔滔不绝”,向毛主席介绍他的军事才能。
然而熟悉二战的都知道,赫鲁晓夫当时是一个中将,在指挥过千百次大小战役的毛主席面前,谈起他的军事才能确实不合适。
毛主席向赫鲁晓夫介绍解放军打过长江的正确性,赫鲁晓夫说道:“不错,那一次是你正确了,不过现在这些经验已经过时了。”毛主席久久没有回复,赫鲁晓夫见状,邀请毛主席看一部电影,毛主席看着自信的赫鲁晓夫点了点头。
第二天,在苏联相关人员的带领下,毛主席、彭德怀等中国代表团核心成员,来到克里姆林宫小放映室,赫鲁晓夫已经早早恭候,中国代表团就座后,相关人员便开始播放电影。不久之后,荧幕中出现了画面,这部电影正是苏联关于核武器的纪录片。
影片的开始,介绍了原子弹爆炸原理,紧接着是原子弹研制的大概流程,原子弹的爆炸镜头出现,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强大的破坏力令周边的动植物化为灰烬。
毛主席、彭老总表情平静,但内心十分震惊。电影结束后,赫鲁晓夫说道:“现在的世界已经改变,已经有了原子弹。”
原子弹的强大威力,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国之后,毛主席秘密召开会议,决心研制中国人自己的核武器。自此,中国开启了研发核武之路。
然而当时的中国缺乏研制核武器的工业基础和经验,存在种种困难,不得已中国只能向“老大哥”苏联求助。
当时中国周边的局势并不太平,国内经济尚不足以支持和平利用原子能,集中力量早日研制出核武器,才是当时中国的当务之急。
1957年,聂荣臻率领专家组前往苏联,同苏联方面举行会谈。此次苏联方面十分痛快,相对于斯大林时期对核武器十分吝啬,赫鲁晓夫算是十分地痛快,同意援助中国核武器。那么为何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政策发生哪些调整?
赫鲁晓夫同中国打交道中,逐渐认识到中国不会依靠苏联的核武器保护,不管有没有苏联的帮助,中国研发核武器的决心不会动摇。
当时的赫鲁晓夫上台不久,一旦苏联拒绝提供援助,必将导致中国对苏联产生离心念头,这样将大大动摇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削弱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反之,苏联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反而可以了解、掌握,甚至控制中国的核武研究进程。
此外,赫鲁晓夫上台之初,在党内有巨大的压力,希望借核武器让步征得中国的支持,增强自己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力,起到党内争取人心,团结苏联内部力量的作用。
赫鲁晓夫表示愿意为中国提供核武器援助,中国迅速推进这件事。终于在1957年,聂荣臻率领的代表团,同苏联正式签订草案,苏联开始对中国需要援建的项目评估。随后,双方签订了《国防新技术》,苏联开始对中国援助军事用途的核技术。
在中国核武器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在苏联援助下,1958年下半年,中国已经在包头、兰州、酒泉相继建立原子能基地,全国集中全力发展核事业,核工业建设量增加了7倍,中国核工业建设取得迅速发展。
当时苏联对中国核武器援助,是内政外交所需,对派到中国专家进行严格的保密规定,凡是1951年之后的核技术内容,决不允许透露。中国对苏联有所保留的行为表示理解,毕竟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推动了核武研究的发展,之后中苏关系出现裂痕,苏联对中国的核武援助越来越吝啬。
1958年8月,解放军炮击金门,对中苏关系产生巨大的冲击。在苏联不知情的情况下,中国突然采取军事行动,这使得赫鲁晓夫十分生气。同时赫鲁晓夫刚刚调解完中东的紧张局势,主张禁止核试验得到英美等国的响应,使他相信“和平竞赛”的可行性。
在赫鲁晓夫看来,中国炮击金门的背后,没提前照会苏联,让苏联被动地承担可能带来的战争风险,是对苏联的极大蔑视,有必要重新考虑中苏关系。
经过反复考量后,赫鲁晓夫决定暂定对中国的核武器技术援助,同时向中国致信,苏联正同美国会谈,如果西方国家得知苏联援助中国核武器技术,有可能破坏社会主义国家争取来的和平,为国际局势缓和所做出的努力。
世界和平从来不是和美国妥协达成的,而是要借助发展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发展民族解放运动。苏联选择同美国达成协议,实际上站在了美国的一边,遏制中国核武事业的发展。随后中国向苏联提出请求,苏联反应冷淡,最终1960年赫鲁晓夫撤走了苏联援华专家。
苏联专家撤走时,带走了大量的图纸资料,断绝了材料供应,使得中国核武器研究遭受巨大损失。当时的中苏两国仍是盟国,苏联的这一行径,公然违反了两国签订了同盟条约,对中苏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苏联照会中国撤出援华专家,中国决定自主研发核武器,激发了研究人员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从此为国争光,为人民争气的“争气弹”成为原子弹的代名词。
1960年左右的中国,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粮食、副食品短缺,广大的核武器研究人员也没能例外。当时研究人员吃饭时走出食堂都说没吃饱,但回到研究室立即开展工作。两个小时后,肚子发出抗议的声音,研究人员或拿酱油冲一杯汤、或冲一杯糖水,或者拿出蜜枣含在嘴里,“加餐”后继续投入工作。
就这样,研究人员度过了忍饥挨饿、身体浮肿的艰苦岁月,尽管条件十分艰苦,设备落后,但他们没有一个人丧气,出现消极沉闷的状况。为了制造原子弹,中国的研究人员拼了命,只为争口气。
研究人员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喜人的结果。1963年9月,科研人员已经设计出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1964年1月14日,中国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浓缩铀——铀—235。三个月后,中国生产出第一套原子弹使用的部件。
1964年6月6日,原子弹研制基地试爆了一颗准原子弹,取得预期效果,这使得研究人员心中有了底,为下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打下了基础。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酒泉一个秘密工厂组装完成,在火车的运载下到了新疆罗布泊试验基地。
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裂变形成巨大的火球,随之的蘑菇云升起在戈壁荒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刻,无数研究人员的艰辛、多年的默默付出、艰苦生活的忍耐,终于迎来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人民的强国之梦迈出一大步。
历史充满了巧合,当中国研究成功核武器,亲自开启并断绝苏联对华核武器援助的赫鲁晓夫当天下台。毛主席曾说道:“我们要送赫鲁晓夫一个一吨重的大勋章。”
中国科研人员发愤图强,依靠自己的双手,为国防事业发展不断努力,1966年,中国的氢弹研制成功,1970年,中国发射东方红一号。正是中国研究人员日日夜夜的艰辛,举国上下的倾力支持,中国依靠自己的努力,研究出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等尖端科技,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