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前一天,王明健突然收到校长的传唤,要求立刻前往办公室。当他来到办公室,却看到校长办公室里不仅坐着校长,还有两名身着军装的陌生人。
这种预感很快就成为了现实,两名军人开门见山地说,国家有一项重要工作需要王明健参与,必须立即与他们离开学校。
由于任务机密,具体内容不能在此说明白。王明健虽然对此感到迷惑,但也明白国家大事要紧,只能按照命令行事。
他们期盼着儿子大学毕业,谁知,他们只等来了一张简短的字条,上面只写了一句话:“你们的儿子王明健已被带走。”
他们拼命追问学校王明健去了哪里,得到的回答却是一片模糊。学校也不知道王明健被带去了哪里,只知道是执行国家重要任务,但具体内容不便透露。
王父王母四处奔波打探儿子的下落,可每个人都对此讳莫如深。村里的人越传越邪门,说王明健肯定是犯了大错,进监狱了。
当时正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交恶日益严重,苏联专家全部撤出中国,我国的原子弹研制面临极大困难。
为了确保国家安全,中国政府决定自行研制原子弹。于是成立了一个绝密的科研团队,王明健就是被选中的成员之一。
二氧化铀是原子弹研制的关键,但我国当时在铀矿提取方面的技术极为匮乏,这严重制约了原子弹的研制。
如果不能获得足量的高纯度铀,原子弹的研制就无法进行。王明健的任务就是要突破这个瓶颈,解决铀的提取问题。
起初,王明健与团队进行了大量实验,但一次又一次失败,毫无进展。整个实验室弥漫着失败的味道,团队成员都充满了焦虑与困惑。
取得突破之后,王明健带领团队日以继夜不断优化这种方法,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提纯出两吨重铀,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64年10月16日,在众多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王明健生于1930年代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从小父母就教导他要好好读书,以后长大了要回报国家。
王明健的梦想是长大后当一名老师,能够教书育人,帮助更多孩子走上正轨。高中快毕业时,王明健的成绩出众,得到了保送大学的机会。
离开家到大城市求学对王明健来说是新的开始,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将来为国家科技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同时,他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学四年的学习和锻炼,使还不及20岁的王明健比同龄人显得更加成熟稳重。
曾经意气风发的大学生已经白发苍苍。而父母也已是满头白发、垂暮之年。30年的离别在这一刻化作了热泪盈眶的重逢,整个家族都沉浸在久违的喜悦中。
对王父王母来说,。他们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深陷于对儿子安危的担忧之中。村里人的闲言碎语也让老两口承受了巨大压力。
此时儿子的出现,就像给老两口注入了强心剂。多年的绝望与等待在这一刻被冲散,生活重新被希望与喜悦点亮。
王明健也终于可以敞开心扉,讲述这30年的经历。他无法对外公开自己的工作内容,但可以向家人倾吐这30年的酸甜苦辣。
即使生命进入最后阶段,王明健也没有放下对科学研究的执着追求。他的儿女们见状,主动帮助老人整理他多年的研究手稿。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王明健把自己毕生的研究心血全部整理成书,交给了国家。他希望自己的工作可以为国家的科技事业继续贡献一份力量。
王明健的一生,是中国科学家甘于奉献、无怨无悔的生动写照。正是有了像他这样一代代先贤的贡献,中国的科技才能不断进步。
只有承继了先烈的精神血脉,我们这一代人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以科技创新引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
【1】王明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燃料功臣-时代骄子-中工网.中工网 [引用日期2021-04-17]
【2】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燃料功臣王明健逝世,享年87岁.澎湃新闻 [引用日期2020-10-01]
【4】中国人的故事|30年深藏功与名!致敬原子弹燃料功臣王明健.2020-07-13 16:57·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