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指出,得知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和飞虎队老兵们长期以来孜孜不倦在中美两国传播飞虎队故事,越来越多美国青少年参与到“飞虎队友谊学校和青少年领袖计划”中来,迄今已有近500名飞虎队老兵和数百名老兵家属到访中国,我感到很高兴,并向你们表达敬意。
习近平强调,追忆往昔,中美两国人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斗争中同仇敌忾,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结下了深厚友谊。展望未来,中美作为两个大国,对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负有更加重要的责任,应该也必须实现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中美关系的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新时期中美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新时期飞虎队员的参与和支持,希望飞虎队精神能够在两国人民之间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飞虎队”与云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飞虎队老兵的后人,一同追忆峥嵘往昔。
80多年前,美国飞虎队队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飞虎队队员不畏恶劣天气和险峻高山开辟“驼峰航线”,打破日本对华战略物资封锁。
80多年后,飞虎队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畏牺牲、浴血奋战的经历在中美两国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永远铭记在中美两国人民心中。
飞虎战机第一次升空作战是在云南,飞虎英雄第一次击落敌机也在云南。他们坐进飞机驾驶舱,正如猛虎添翼,一次次爬高,一次次俯冲,一场场空战,一场场胜利,他们飞翔在云南的上空,日军再也无法随心所欲地对这片美丽的土地进行空袭。云南见证着他们的诞生,见证着他们的成长,见证着他们用最好的青春,用鲜血与生命筑起一道牢固的空中屏障,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1912年,我的母亲黄欢笑出生在广东新会。4岁时,又跟随家人迁至澳门生活。”黄欢笑的长子高德敏回忆。
到了1941年底,刚从香港玛丽医院护士学校毕业的黄欢笑正在香港九龙医院实习。然而,日本侵略者发动的战争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
“当时我的母亲身为医院护理人员,每天目睹、亲手护理那些遭受无辜杀戮、奄奄一息的百姓,她的心中尽是愤怒和悲伤。”高德敏说。
1942年,黄欢笑碰到了曾经的同学,并从同学的口中得知,陈纳德率领的美国“飞虎队”在中国抗日战争中表现十分英勇,但也有伤亡。驻云南的美国十四航空队特别需要懂英文的护士,帮助护理受伤的盟军士兵。“听到这个消息后,我的母亲就决定加入。”高德敏说。
话别亲人之后,黄欢笑毅然决然离开香港澳门,几经辗转终于到达了飞虎队驻地云南昆明,并如愿成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昆明95医院(地址在昆明小板桥)的女护士。
之后,因为战局变动,黄欢笑曾被调到桂林的医院,但最后又重新分回云南,到了靠“驼峰航线”最前线的美国第十四航空队云南驿医院。
每当战斗警报声响起,医院的医护人员就会立刻进入紧急状态,要把伤员迅速扶进防空洞,还要做好救治的准备。“当时有一位浑身是血的飞行员送来救治,我的母亲只好剪开他的衣服,帮他止血,协助医生做手术。”高德敏说。
在战地医院工作的那几年,黄欢笑和同事们每天都在救护在前线的受伤队员们,她也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伤员在她的细心护理下,恢复了健康,重上前线。
黄欢笑对医护工作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使她很快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飞虎队员们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后来战争结束了,飞虎队的队员们陆续返回了自己的国家,却一直没有忘记医护人员对他们的照顾,也没有忘记我的母亲,经常给她写信和寄照片。”高德敏说。
战争结束后,黄欢笑留在了云南。在云南驿医院,她认识了中国远征队的医生高生道。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两人之间的感情也变得更加动人,黄欢笑与他结婚孕有四个儿女,两人相濡以沫近六十个春秋。
时间来到2004年7月,黄欢笑和当年飞虎队的老飞行员一起乘坐飞机,重返当年战斗过的地方——云南驿机场。“在云南驿机场上,她和当年美国飞虎队飞行员在和弦琴的伴奏下,一起唱起了歌,虽然六十多年过去,这份真情却愈加深厚。”高德敏说。
今年9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格林和飞虎队老兵莫耶、麦克马伦。“追忆往昔,中美两国人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斗争中同仇敌忾,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结下了深厚友谊。”
“看到这个消息,我心里也非常激动。我从2003年认识杰夫格林先生,一晃眼就是二十年。”高德敏说,在这二十年中发生了许多动人故事,杰夫格林先生对弘扬飞虎精神、对增进中美友谊做出了杰出贡献,也是他将母亲黄欢笑的事迹介绍到了世界。
“2003年,我开始撰写我父母的传奇人生故事《飞虎月亮花》,我专门向杰夫格林先生请教,他建议我先把故事写成小说。我接受了他的宝贵意见,撰写出版了长篇传记小说《飞虎月亮花——美国飞虎队的中国女护士黄欢笑》。”高德敏说,希望飞虎队精神继续传承,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常在。
“正因为我是高志航的女儿,所以我有责任把这一段历史留下来,让后人知道他们是怎样用鲜血与生命去换一份来之不易的和平,牢记这段伟大的友谊。这是我的一个信念,也是我的一种精神寄托。”中国首位击落日军飞机的飞行员——抗日英雄高志航的长女高丽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空军战神”的后代,她怀揣着心中不灭的信念与责任,曾为传扬飞虎队精神,促进中美友谊做出诸多贡献。
生于战争年代,高丽良16岁时便主动参军上了战场,后来随解放军参加辽沉战役、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之后,她进入《北平解放报》工作,而后参加西南服务团随军南下来到云南,在《云南日报》当记者。
1983年她成为云南省政协委员,连续干了20年。1987年,高丽良开始担任昆明市航空联谊会副会长。此外,她还是中美航空历史遗产基金会中国董事会成员,也曾担任过云南省飞虎队研究会副会长。
高丽良的女儿何兰兰告诉记者,离休后的母亲依然忙碌。在任政协委员期间,为了纪念曾经在驼峰航线上牺牲的中美空军烈士,她协助政府四处奔波呼吁,1992年驼峰飞行纪念碑在昆明郊野公园建成。“母亲为建立这个纪念碑做了很多工作,并得到了当时北京航空联谊会会长、驼峰飞行员华人杰先生的大力支持。”
2002年,国务院新闻办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办“历史的记忆”展览,纪念中美两国在“二战”中的合作。高丽良作为云南代表团的一员出席。
“母亲作为空军后代,在展览上宣传飞虎队与云南昆明的深厚渊源,加深了美国人民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何兰兰说,陈纳德将军夫人陈香梅女士对母亲所做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并协助其寻找了很多关于飞虎队的资料,二人相谈甚欢,结下友谊。“之后,每当飞虎队员和他们的后人来到昆明,母亲也都会热情地去接待他们,与飞虎队的老兵及后人一道回忆那一段中美空军并肩作战的日子。”
今年高丽良已是94岁高龄。作为英雄后人,何兰兰在外公与母亲的影响之下,毅然投身于飞虎队的研究工作中,加入了云南省飞虎队研究会。“前辈的奋斗历历在目,作为后辈,我有责任和义务去继承母亲的理想,传承母亲的工作,去做一些实际的工作来大力宣传飞虎队历史,弘扬飞虎队精神,将那段难忘的中美友谊一代代传承下去。和平珍贵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