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新民晚报市民订阅暨读者俱乐部活动今天上午在中山公园举行 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 摄(下同)
“新民晚报是我终身的良师益友”“从我爷爷那辈开始,家里就一直订新民晚报”……今天上午,新民晚报社联合上海邮政App“订了么”开展的今年首场公园便民收订暨“新民晚报读者服务日”活动在长宁区中山公园举行,读者从四面八方赶来,诉说着他们与新民晚报结缘的故事。
秋高气爽,艳阳高照。虽然今天的活动在上午9时才正式开始,但8时刚过,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读者就排起了一条条长队。“我今天特别高兴!”特意从徐汇区长桥街道赶来的读者刘忠雨说,家里订了几十年的新民晚报,得知活动消息后,他提早给家人做好早餐,5时半就出发,“我先坐824路公交车到静安寺,再转乘20路到中山公园,6时45分就到了,我第一个到!”刘忠雨兴奋地说。
同样兴致勃勃赶来的还有家住徐汇区的教师陆宪础。陆老师的父亲原来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非常喜欢新民晚报,受父亲的影响,全家人与新民晚报结下了不解之缘。“新民晚报是我终身的良师益友。”说着,他从袋子里拿出了上世纪60年代的新民晚报合订本、1990年的《上海乘车指南》以及《十五贯》等被周围读者称为“古董级别”的刊物,当场表达了捐献的想法。
“文化有传承,看新民晚报是我们家的传统。”长长的读者队伍中,年轻的陈佳川女士告诉记者,她的爷爷奶奶数十年前就开始订新民晚报,她父亲将这一习惯传承给了她。如今她走上了出版工作岗位,得知今天的活动信息后,就专门陪父亲一起来参加。
“新民晚报有老百姓的情怀,报纸上的《夜光杯》,我们每篇文章都看。”从浦东赶过来的周涛与王斌夫妇,今天在现场见到《夜光杯》编辑吴南瑶又惊又喜,“我原来以为编辑都是年纪大的,没想到还这么年轻”。拿着吴南瑶签名赠送的《夜光杯》丛书,他们不禁感慨地说:“看晚报是一种家乡情。”
“从我爷爷那辈开始就订新民晚报了,我们家现在还没有断过订新民晚报。”说到与新民晚报的情结,周涛与王斌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晚报给读者带来正能量,内容丰富,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也带给我们全家不少共同话题,是凝聚全家人感情的纽带,相信新民晚报会越办越好,越办越青春……”
和周涛与王斌夫妇一样,从长辈那儿“继承”订阅新民晚报传统的,还有三十出头的王元璞与刘苏夫妇。他们说:“现在刷手机虽然便捷,但刷完就过了,不一定能记得住,像新民晚报这样的纸媒,内容覆盖面广,阅读后印象更深刻,我们全家看完还时常深入讨论。晚报是我们离不开的媒体,更是增进我们全家人感情的纽带……”
今天上午,由新民晚报社和长宁区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时代好声音 飞入百姓家》主题展同时在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开幕。现场观众不时拍照打卡。他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展,值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