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期间,我军一共有27个步兵军加入志愿军行列入朝参战。这些步兵军中不乏我军的绝对王牌部队,比如四野三虎的38、39和40军,三野两个最能打的绝对主力军20和的27军,还有二野的陈赓兵团的13和14军,以及华北野战军出身的60军等等。
当然,对于这些部队来说,能入朝参战本身就是一经荣耀和我军对其实力的认可,但在这些军之外还有很多实力强劲的部队,这些部队或多或少因为其他原因,未能入朝。
要知道四野可是志愿军里面出兵最多的部队,合计有的8个军入朝参战,不过在四野13个主力军中(含50军),依然有在解放战争中大放异彩的两个军无缘入朝参战。这两个军,就是同为东野五虎,也是四野前身东北民主联军最初的五个纵队之一,和38军齐名的:
41军——就是大名鼎鼎守卫塔山的4纵,前身可以追溯到山东的八路军部队,在解放战争的东北战场上屡建奇功。和3纵一起组成了我军在南满的主力,在新开岭等战役中表现出色。在进入到大决战阶段,4纵更是被林总赋予了守卫塔山的光荣任务,以一个纵队挡住国军一个兵团(该兵团中有国军强大的美械54军)一场战役下来,有三个团直接获得英雄部队称号。
在入关之后,奇袭密云,搂草打兔子协助华北野战军消灭傅作义王牌35军。在南线大追歼期间,作为中路军主力担任衡宝方向的突破主力,正面击溃桂系部队与兄弟部队共同歼灭桂系王牌第7军及4个精锐师,并参加到广西解放广西的作战中去。
43军和41军相反,和善于防守反击的41军不同,43军在四野内部一直有着攻坚第一军之称。特别是6纵17师,被林总三次点将,在四平、锦州和天津担任攻坚投头头号尖刀部队。到了入关之后,更是一直担任四野的尖刀部队的角色,被编入先遣兵团最开始南下。在抗美援朝前期,参加了我军最大规模的渡海战役——海南岛战役,直接打的国军战神薛岳连连败退,解放海南岛。
“第1、第3、第4、第8、第9、第10纵队,其中第10纵队稍弱一些,但仍可算作是头等主力。前五个头等主力纵队的战斗力不相上下。……,第1、第4纵队善长野战,第3、第8、第9纵队善长攻坚,第10纵队善长防御。”
这这对话有一个背景,那就是粟裕一手带出来的6纵刚才涟水被整编74师击败,所以他将10纵替代6纵接任为华野6打主力之一,但实际上人们常说的华野6大主力除了上面的5个之外,应该加上6纵而非10纵。而在抗美援朝时期,1(20军)、8(26军)和9纵(27军),则是组成最开始额的9兵团加入到抗美援朝战场取得长津湖大捷。4(23军)和6(24军)为后面入朝轮战部队。
该军在解放战争中一直是华野攻坚的绝对主力,该军出自陈老总开创的的鲁南根据地,在宿北、鲁南战役中均有出色表现,在反攻阶段更是率先攻克洛阳、开封等国军重镇,是华野攻坚小老虎。淮海战役被配属给刘邓在双堆集和陈官庄等作战中发挥出色,渡江战役后22军跟随三野一起大战沪宁杭,随后跟随第7兵团一起进浙江境内清剿国军残部,被部署在浙东沿海一线作战。
二野入朝作战的主力,主要是为二野陈赓第4兵团(志愿军3兵团)。但实际上去的仅仅是12、 15和16军。二野其他两大王牌军——第13和14军都没去。
而说到这两个王牌军就不得不说,解放战争期间陈赓的4纵了,这两个军皆是出自该纵队,而4纵则是二野最强的纵队,没有之一。从成立开始,就一直作为军委直辖战力,先后参加了我军在陕南、晋南、豫西的几乎所有战斗,比如在上党战役就歼灭晋军史泽波3万余人、陇海路作战歼敌3万,在大城市作战中,还攻克国军重镇洛阳。而4纵最巅峰时刻,无疑就是在淮海战役中,作为正面主力挡住了全美械的黄维兵团进攻,将敌人牢牢摁在了双堆集地区不能动弹,为主力部队调整部署,争取了时间,此战4纵当立首功。
而在我军进行整编后,强大的4纵也分成了两个军——13和14军,两个兄弟部队一起在中南战役中,一起进入两广作战解放了广州等地,并随后西进解放云南。
而至于一野,因为作战地域原因,其主力王牌部队则为第1、2、3军,除去第1军之外,剩下的都没入朝作战。王牌第2军参加了西北着名的蟠龙和宜川战役,在作战中该部的独4旅(第2军第4师)表现出色攻克敌核心阵地集玉峁制高点,确保了战役的最后胜利,在宜川战役之后该部给授予“宜川第一功”的锦旗。 第3军则是红二方面军的老底子,在彭总手下一直以打硬仗着称,其中荔北、沙家店和扶眉都有亮眼发挥。
在新中国刚成立时期,我军不仅要面临着抗美援朝这个立国之战,在国内还要对付老蒋的时刻准备反攻的残部,以及一些地方匪患。
比如,四野的41军,在进入广东之后,就一直驻扎在粤东的汕头地区,这里是闽粤两地的交汇处,同时也距离宝岛很近。驻扎在这里不仅可以剿灭当地蒋军的残余势力和祸害当地已经很久的匪患,同时也可以预防老蒋所谓的反攻登陆作战。
而同样是预防老蒋,在抗美援朝初期,在三野绝对王牌9兵团主力3个军入朝作战后,华东我军也将22和23军作为华东地区的机动防御力量,驻守在浙江一线大主力中唯一在东南的力量,这也就决定了这支部队不可能入朝作战。
云南解放后,不甘心的蒋军残部纷纷躲在边境地区伺机准备反攻,比如电影《异域》里面的那支李弥留下来的残军,以及在越南的黄杰第一兵团。面对这么强大边境压力,二野只能将陈赓4纵的2个军——13和14军全部留在云南地区,一来是防止敌人越境骚扰云南边境地区,二来则是随时准备入桂,协助四野部队消灭盘踞在那里的十余万桂系留下来的匪军。
典型的是四野最强的攻坚王牌——43军,在解放海南岛之后,中南军区就以43军为基础成立了海南军分区和粤西军分区,大量的部队都转入军分区工作填入地方军队系统,或者都开始转业到地方工作,比如现在海南地区大大小小的军垦农场都是43军子弟兵后代。
和43军同样安置的还有在西北的一野王牌第2军(王震为军长),在进入边疆之后,第2军除了部分部队一直保持战备任务对付国军残部和西北的马匪之外,剩下的大部分都投入了地方建设,成为了边疆生产建设兵团。
除了步兵第4师还担任战备任务之外,剩下的第5、6师被编组成生产建设兵团第1和2师,负责军垦生产任务。
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第3军,其实在抗美援朝期间,第3军抽调了第7师组成了第1军第7师入朝,但因为军部整体没去因此不算正式入朝,而除了第7师之外,剩下的第8和9师被编入了炮兵和空军部队。
但他们对于抗美援朝的贡献却并非没有,正是因为有他们在国内守卫东南、西南和西北地区。投身地方建设,确保国内安稳的环境,才能让前线战士们无后顾之忧,专心作战。